风景园林范文10篇boyu博鱼官方网站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4-17 12:10:02    浏览:

[返回]

  boyu博鱼中国文学中很早就有描述植物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国风》中的第2首《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劐,为缔为络,服之无肄。葛是一种豆科的藤蔓植物,如今很多女人都吃“葛根粉”养颜,所谓的葛根,便是这首诗里的“葛”的块根。又如春秋时期孔丘《论语八佾》日:“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日:‘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因此,松、柏、粟成为当时社稷之本的象征物。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花木是人们寄寓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与文学之间存在关联的植物不在少数,比较典型的有松、柏、荷花、梅花、竹子等。它们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比德、抒情、回归自然等方面。

  1.1伦理道德的比德思想体现比德思想是儒家思想的自然审美观,是真善美中“善”的核心内容,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鸟兽飞禽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外在形态、生态上的科学生理特质,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能、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关系。有与人相似的形态、特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即可以在花草树木等自然界的描写中融入某种人格写照。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及士大夫们在经营园林植物时,总是以具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比如,在园林植物中,松柏应用广泛。孔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苟子》则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又如,《梅岭三章、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则比喻松之刚直美德。另外,对水中荷花的描述,有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的品格情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作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和写照。清朝康熙《钦定热河志》卷25《行宫一》手札:“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柏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boyu博鱼官方网站,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兴,不可不知。”康熙把德政观与植物联系在一起,可谓把植物人化到了文治的境地。

  1.2清雅脱俗的出世观体验对于那些隐影于朝外山林的闲情逸士及士途失意的士大夫们,也有其合乎于观赏、吟诵的植物。当这些植物配置在园林中适当的位置时,依照植物季相的变化,可以邀约知心好友,欣赏吟咏。例如:梅花就是一种具有“格调清逸”的精神属性美的花木。宋代范成大《梅谱前序》称颂道:“梅以韵胜,以格高”;徐致中赞美它:“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正由于梅花具有雅逸美的精神属性,因此最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古人有花荣宠凡6条:“为烟尘不染,为铃索护持,为除地镜净,落瓣不淄;为主人旦夕留盼;为诗人阁笔评量;为妙妓淡妆雅歌”。可谓“梅以韵胜”的千古名篇。宋人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对竹子的雅逸美可谓表达到了极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将竹子提到了高雅的地位,是苏轼对竹子雅逸精神的经典描述。对于“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华而自逸”的荷花,其雅逸美的特征给文人骚客徒增了一份表达的媒介。如宋代于石《西湖荷花》诗:“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水天倒浸碧琉璃,净质芳姿澹相顾;亭亭翠盖拥群仙,轻风微颤凌波步;酒晕潮红浅渥唇,肤如凝脂腰束素;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娇泣露;湖光花气满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雾;恍然人在蕊珠宫,便欲移家临水住。”这些文学作品把人与植物的特性联系在一起,经过文学的艺术加工,成为植物拟人化的经典写照,表达了文人雅士高清脱俗的精神风骨。

  1.3自然生态的哲学观追求我国古代哲学崇尚人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天成的本体美,不加修剪地展示植物的姿、色、香等自然面貌。如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分别表现荷花和菊花的自然生态美。古代文人赏花追求自然天趣,更推崇物我两忘的赏花境界,如南宋陆游《梅花》诗:“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古代哲学的“道法自然”,追求顺应自然之道的自然观认为:自然野趣是审美的本源,一切矫揉造作都是假的、不美的自然哲学态度。

  2.1植物的姿态美赞美梅花姿态美的典型名句如宋代诗人陈与义:“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殊”。洪璐赞美它:“性姿素朴,仪容古雅”。把花的姿态形容成古雅清韵、飘逸脱俗的仙子。又如宋人苏轼之《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中“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表达了梅花的姿态美。

  2.2植物的清香和光影美桂花的香最沁人心脾,能使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如元末明初诗人杨基赞美桂花:“半粒能含万斛香,一枝解夺千姝丽”,是对桂花花小香浓的动人描述。桂花夜里“暗香浮动”,白天“十里飘香”,是以香得美的典型植物。体现植物光影美的诗词,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展示了植物在月破云开时,花叶投下的优美影子。倒影、光影美给植物增添了更多的审美层次和审美内容。

  2.3植物的声晌美我国著名的厦门鼓浪屿风景区,在其主景点有一摩崖石刻,名为:“天风海涛”。当海风吹起时,台湾相思、木麻黄等植物的声音犹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势,大自然的力量美和声响美形成豪迈的音符,形成了壮观的自然天象景观。又如南朝齐梁陶弘景特爱听松,其日:“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必欣然为乐”,是以松与天象景观相结合形成的美景作为欣赏乐趣的例子。

  2.4植物的色彩美当代文学家杨朔的《香山红叶》给人们的感受是:“山林树悄红,草木总牵情。赏叶梦惊醒,远离长春城”。入秋时节,满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香山红叶的色彩美搅动得游客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这样的植物季相所表现出的植物色彩美为景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又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林的色彩特征成了这首诗最主要的背景,其中的诗画境界、比拟手法把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的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问的综合体…。由此可见,精神文化是风景区的重要内容,其基本价值基础就是科学和美学、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体。因此,风景区的文化(文学)价值是评价其风景资源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植物景观的特征是风景名胜区中最重要的典型景观之一。在风景区中,植物景观因所具有的不同组成结构、年龄而形成不同的景观特点,主要表现在:林相、季相、时态(植物在不同时间段所表现的面貌)、林位(位置与赏景点的相应关系)、感应(主要为风力产生的效果)、引致(与植物景观相伴随的其他动物景观)怛1。随着风景区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理中对于植物的文学景观方面的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的香山因为《香山红叶》的文学感染力,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旅游目的地。植物文学作品在吸引游客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继而成为风景区的重要标志之一口o。我国描述风景区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应当加以开发利用。风景区的植物培育和营造应该体现历史文脉、民族风情、地方特色,并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成为与风景区共同营造的地标和区标Ho。目前,我国有条件的风景区在培育和开发中还未重视植物文学题材的塑造和培育。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植物文学的作用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3.1突出植物配植的文化心理功能要注重主题性的塑造,人格情操的表白、趋吉化心态的物化和富贵的旌表。5o。首先,在以植物景观为观赏特征的景观规划中,要努力挖相关的、有重要影响的文学作品,使之应用到风景区的品牌建设上;其次,在植物景观优美,能激发创造潜能的植物景区,可建设文学艺术创作基地,为作家采风提供优良的创作环境;再次,针对上述植物的文学艺术功能,在风景区的适当地点营造赏景观景的场所,结合文字及标牌形象,让游客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景观植物和文学、植物和天象自然形成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在美景度比较高的植物群落景区,可着重培养其赏景特色,形成优美的植物生态景观,为文学作品创造更优美的植物环境,形成植物景观园和文艺植物专类园。在西方的园林设计思潮中,马尔克思之后的一些现代主义风景园林师中,也有开始重视文学艺术思潮对园林设计的渗透的作品,以及追求视觉效果和文艺冲击力的设计创作。

  3.2强调植物的人化特征根据地方文化及植物生长特性和气候条件,发挥植物文学性和地方人文历史性特点,可依托其特色和人文环境布置各专类花园,如南京的“梅园”因梅花遍植官邸而以梅命名,在风景层面的开发中,可以增加相关“咏梅”的文学经典作品,深化园林的文学内涵,增加观赏面,并结合的性格特征,升华这个纪念馆场所的社会意义;又如扬州的“个园”是竹之造景的典型表达,而园中竹子只有植物造景上的意义,假如增加竹子的文学因子,那么此处此景的魅力将不再是江南园林中的普通一员;再如,清华园的“荷池”若能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高度融合在一起,营造成纪念场所,既赋予校园人文内涵,又为清华园平添一文化高地。武汉大学的“樱花园”虽然是赏樱花的著名风景点,但缺乏文学内涵多少成为此景的一大缺憾,因此,应倡导多样性,因地制宜,因植造景,集合各种文学花草于一堂,形成文化植物景观园、创造和讴歌地方特色景观的文学艺术花果园o“。发挥文学作品的特性,并与生产相结合,使植物景观文学价值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对于景石,其在我国各个时期园林所蕴藏的文化背景中,均具有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意境各式各样,其中,置石在布局方面体现出“山水画”式,较为委婉,具有自然山水的“风趣”。同时,置石在现代园林方面,传承了我国古典园林的精神与意境,在时代得到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的大背景下,使得人们对于景观不仅局限于自然美,需要景观具有“功能性”。比如,处于树木葱郁的环境下,将分散于草坪周围的各类景石,使其高度与椅子一致,既能美化园林景观,还具有充当椅子的功能。

  景石是自然给予人类十分珍贵的财富。设计景石时需要尊重自然,并享受自然,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自然即最为优秀的设计者,需要体现出景石蕴藏的天然性、趣味性。景石设计需要多次进行分析、研究,并思考环境,比如,地形、植物、小道、石头外形、材料、颜色等因素,更具艺术性地对石头加以处理[1]。将各类不同的物品间彼此联系,构建成景,需要更为精练,并以少胜多,构建统一的空间,体现出自然的魅力,巧妙融合自然与人工景观,以全方位地流露出自然情感。

  孤置即单独将某一造型奇特的石头放在园林中,大多是处于园林入口或园林中能够聚集更多参观者注意力的位置,比如,小路的转折点、天井中部、廊道口等,给予参观者更为独特的体会、感受。孤置类石材的选择具有许多讲究,包括石材的颜色或姿态,如位于天井中部的景观石,应选择宏观且自带特色的景观石,才能有效与周围景物实现互相孤立却又不可分离的效果。

  对置即把2块石材间彼此相对摆放,形成对称美,烘托园林意境。对称美在我国古典建筑中是十分重要的美感体现,园林中许多建筑均讲究对称布置,所以,在建筑前或是园林入口处,景石对置设计随处可见[2]。选取对置类石材时:一方面需要更为关注2块石头大小方面的相似性,防止大小差异过大;另一方面需要在形态方面保持基本一致,或生成“一立一卧”等有关的呼应型结构。2.3散置借助孤置或对置,设计出来的石材大多更为宏伟,且具有更高的艺术性。散置较前二者具有更多的自然性,即把各式各样的石头看似“随意”放置园林中,可以在水边、小路旁,也可以在空旷的位置。这一设计对地点要求少,可以随意摆放,具有随意性,使得园林中的景石具有更高的自然性。

  为增加园林中的各类自然风光,可将石材当作石屏风、石桌、石凳、石床等,让其“有器之用”,而景色具有更高的艺术氛围与魅力。

  在园林中遇到坡地,为减少地表水,选取适宜的欣赏高度,常常采取石台的设计手法,使得石头、花草等能够彼此间相得益彰。以石头做出花台,配植牡丹、红枫、南天竺等部分观赏类植物[3],花台设计需要有相应的布局,应用占边、让心、交错等布局方式,让其能够体现出收放、远近、起伏等更多的改变。合理布局山石花台可以有效降低园林的地下水位,形成适宜的观赏高度,巧妙分割园林空间,使得花木与山石能够互相呼应。

  为减弱墙角线条的刻板与呆滞,提升自然感,常常将石头放在外墙角,此即“抱角”;将石头放在内墙角,此即“镶隅”。在建筑入口,其台阶大多都是借助石头,营建“如意踏跺”在其两边,应用山石蹲与其间彼此相配,主石即“蹲”,客石即“配”。

  在部分不产石头的地区,具有借助灰浆或混凝土等所作出的塑石。这一方式能够不被天然石头所限制,可以随意造型,但其年限较短,且色质也不够理想。

  (1)景石出现露脚,且搁置较浅,石组不够平稳,缺乏自然感。这是现阶段各个园林中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对景观带来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由于景石较重,较难运输,所以,堆坡后大多是先放置石头,再栽种各类植物,防止对植物、小道等造成破坏,这一施工也能够降低景石出现露脚情况[4]。如果为获得某一景观,无法避免地使得景石出现露脚,可以参照环境方面的要求补种草皮,直到石脚,但需要在景石周围种植部分小灌木,以遮挡石脚。(2)太过追求名石、奇石,没有顾及环境。美石、奇石尽管十分新奇,但如果应用不够准确,也会出现浪费的情况。纯天然的石头具有自然的外观、造型、质地等,是无生命类建材[5]。所以,石头即自然环境、建筑空间彼此的过渡,即中间体,仅可以在局部进行点缀、烘托,如果太过追求名石、奇石而忽视环境,就会丧失园林本身的和谐,也会造成工程造价过高。(3)部分石头体形较优,具有较少的缺陷,或是因为运输引发损坏而随意丢弃,可将其当作背景,配置部分植物,或借助其它方式进行弥补,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4)塑石外表、造型均较为粗糙,人工痕迹明显。现阶段,许多工程为减少总造价,获得十分独特的景观,常常会作塑石处理。对于塑石,其即借助钢筋支架,在其外部覆上混凝土,以做出景石,接着再在其外层刷上涂料。制作塑石时,对其各项工艺均具有许多要求,否则所得到的塑石不但不具有任一形态,且其外部石块表面较为粗糙,具有较多人工痕迹。因为市场中对这一施工较为熟悉且技能与水平均较高的人员较为稀缺。所以,为赶工期,许多工程均会临时性地聘请其余人员打造塑石,但最终效果不够理想。制作塑石时,需要具有更多经验的人员在现场加以引导,以处理各类问题,还需要借助植物、题咏、基座等对置石进行修饰,分散参观者注意力,减少其人工痕迹。(5)堆砌较为杂乱,尤其是对于水景堆砌、驳岸堆石,缺乏自然的氛围、神韵。对于水景堆砌、驳岸堆石,需要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牢记设计成品的各类影像,比如,瀑布、小道等。唯有如此,才可以更为自然地堆景,如果随意抄袭、随意置石,就会出现“画蛇添足”的问题。(6)山石较重,置石需要更为可靠的基础。对于孤赏石、山石洞壑,因为其荷重较为集中,需要给其打造更为可靠的基础。对于山石瀑布,如果其处在新堆土山,需要避免泥土或基础出现沉降而生成部分裂隙,或避免由于漏水、冲刷等而逐步出现变形、失线)对于真材、假料(GRC)间彼此相融进行设计,特别是在较难进行施工的部分转折、倒挂位置及参观者无法接触到的部位应用人造假山,能降低所需空间,并减少荷重,而其总体效果更为理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属于平原地区,在校园正门入口处放置一个巨型遮景石,起到类似于私家园林入口处放置遮景屏障的效果。在校园景观区,可以看到丰富的景观效果,如位于校园道路交叉口,地块呈三角状,此处放置了圆柱形三峡岩芯的岩石,不仅能作为一个独立景观,又能与周围树阵相呼应,吸引人们在此拍照留念。树阵左下方是一个自然的龙湾湖,一旁的大草坪自然延伸至湖面。位于湖的东南角放置着一块白色石,从远处观望,石块犹如漂浮于水面之上,水与石、动与静实现了友好交融。

  郑州绿博园位于郑东新区,在园区入口广场前采取片石景观置石的处理手法,突出园区自身特色。各园区景观山石放置别有一番风味,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描述了天柱山雄伟宏观的景象。郑州绿博园的安徽园通过掇石叠山中旱地堆筑假山艺术造景方式,堆砌大型假山瀑布,巧妙分割空间,凸显了天柱山的地理特点、生态环境及皖山风光。同时,将天仙配、董永草屋等传说故事融合其中,使得安徽园置石景观氛围更具诗意。

  综上所述,景石做为风景园林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让园林中的各类风景、底蕴更为充实丰富,设计景石需要选出最为适宜的方式,让石料、园林间能够彼此相配,以提升园林美观性。

  [1]李星宁.基于虚拟现实的园林水景景石空间协调配置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24):133-135+139.

  [2]张学梅.传统文化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路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21,41(13):157-159.

  [3]兰天瑶,谷建才.城市园林植物构树群落种群间联结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07):74-80.

  [4]王小奇.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24(07):89-90.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能够听懂英语的人还很少,在一些学术会议上,许多英语专业人士将landscapearchitecture(LA)翻译成风景建筑,而听者则茫茫然;与此同时,我国台湾的一些学者已经正式将LA翻译成景观建筑,于是我感到如何正确翻译LA是一个大问题。受到程世抚先师教诲的影响,我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LA的翻译问题[1],当时的重点是放在对architecture的理解上,主要阐述不能将architecture翻译成建筑,也不好将LA翻译成园林,没有太注意landscape,所以文中写道“将landscape翻译为风景或景观是贴切的”。两年前我还在为用景观学、景观规划设计之类词汇代替园林学现象的出现而高兴。

  没想到,随即对landscape的理解出现了烦,发生在2004年的一场大讨论,促使我对景观一词进行认真的反思。现在,景观建筑或景观学这个专业已经在许多学校成立,据说是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对口。我还听说有的工科院校学生高傲地对农林院校的人讲:我们是搞LA的,而你们搞的是风景园林(指landscapegardening,这是一种轻率翻译,见后文)。于是,本来以综合性为优势的一个学科,现在的分裂却越来越大,这到底是福还是祸?

  近来参加的多项招标和竞赛评比使我深切地感到:新奇的创意,漂亮的平面构图,成了夺标的不二法门,而这两项对于改善实际的人居环境并没有多大意义。同时,能够真正改善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本领却被视为老土和过时,不再被学生和青年设计师甚至一些专家所重视。实践的发展使我越来越觉得这绝不是一个好苗头,晚说不如早说,以免后患无穷。

  2003年底,澳大利亚的贝思(Pace)出版有限公司汇编了一本《亚太景观》(于2004年初出版),请我作序。我在其导言中写道:“现代景观设计带给我们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的:创意―布局―空间―构图的设计路线,区域―边界―路线―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笔、油画棒、CAD的表现方法,金属、玻璃、拉膜、塑料等现代材料和木材、岩石、黏土、乡土植物等原始材料的大量使用,以及一些现代光、声、水、电技术的普遍侵入等等;所有这些凝结成五花八门的主义: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者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我想,凡是经历过20世纪中叶我国园林事业艰难而封闭的发展历程的老同志都会同意,这一段文字是对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现代景观设计实事求是的赞语;那些接受现代景观设计教育的人也会承认,这一段总结还是比较全面的。

  但是,在导言的最后我又写道:“经过打破坚冰,破除闭锁,在广泛地汲取了世界各地文化精华后,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长时间高速发展的罕有机遇,曾经创造过具有世界最高水平古典园林的中国人肯定能够开创出景观建设的一片新天地。”细心的读者会想到,这段话的背后,隐隐透露着对所谓现代景观设计的批评。

  景观是什么?景观不像园林是个中国古语,它完全是个新词,是20世纪初日本人对landscape的翻译[2]。现在看来,这个翻译就像日本人把architecture翻译成建筑一样糟糕。我曾多次讲过,梁思成先生将architecture翻译成营建学是正确的,囊括了规划设计(营)和建筑工程(建)所包含的各种学问[1]。而反观建筑一词,建和筑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义反复,特别中文建筑一词还含有architecture词义中根本没有的建筑物(building)的意思,更是导致了大量的混乱。

  何谓景?景的本意是光,《说文》:“景,光也。”段玉裁注:“光所在处,物皆有阴。”有光必有影,光和影共同成就了象,所以景具有象的含义。何谓观?《说文》:“观,谛视也。”谛的意思是审视。由此,观也引申出景象的意思,王安石名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所以景观二字也有很大同义反复的成分,一般用一个景字已经足矣,如城景、街景、海景等。

  解放前出版的《辞源》一书没有收录景观一词,解放后出版的《辞海》才有了对景观的解释,基本认定是个地理学的词汇,指一种客观事物。英文landscape的含义是视野中的一片土地。land是一块地,-scape一说是源于-scope,一说是源于-ship,反正是“看起来”或“样子”的意思,也就是景。在scape前面上land,硬译成大地景观或地景是比较准确的,翻译成风景就生动起来,兼具信、达、雅的味道。当我们跟随日本人把landscape不准确地翻译成景观时,就只剩下词尾-scape,丢掉了前缀的land,必然会带来一些后遗症。如把汉语的海洋景观、城市景观和街道景观等硬译回英语,就成了sea-landscape,city-landscape和street-landscape,岂不贻笑大方!

  英文的landscape源自德文的landschaft,而德文又源自荷兰语,其原意是陆地上由一些住房、围绕着住房的一片田地和草场以及作为背景的一片原野森林组成的集合[3]。出于一个海洋民族从海上看到陆地的欣喜心情,当他们开始以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欣赏这样的一片土地时,风景的意义便出现了,随之出现了风景画。此后,作为自然科学的地理学和生态学先后采用这个词为自己服务,使其成为一个失去主观审美内涵的纯客观的词,含义发生极大变化。因此有了景观具有艺术、地理学、生态学3种含义的说法。

  当英国人把landscape和gardening联系在一起提出landscapegardening的概念,甚至以后和architecture联系在一起提出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概念时,landscape始终采用着这个词最早的风景的含义。英文landscape还没有给人以强烈的唯视觉的感受,因为里面有一个land成分,而且它自古就含有风景的意味。但汉字的景观一词却有着强烈的唯视觉意味,因为它不再依附于土地和生命。顺而推之,造景就是人工制造一片吸引或刺激眼球的东西。我想,这样去理解所谓现代景观设计的内核并无大错,大多数教师、学生、设计师都在围绕着这个核心孜孜以求地努力着,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景观一词已经非常流行,特别受到设计者的厚爱,并影响到广大学生的学习倾向。但是,当景观一词普遍取代了风景园林的概念之后,显然会带来普遍的误解,以为LA就只是造供眼睛观看的“景”,生活和生态都成为景观的衍生物,成了次要的、附带的东西。这种误解已经带来了很多危害,而且还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危害。给我思想以巨大震动的是最近进行的佛山市中心公园的国际招标,在景观概念的引导下,中标的竟是一个既不生态,也不人性,不理解室外空间,不懂游人心理要求和行为规律,更不懂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的方案。

  大众传播学告诉我们,望文生义是一般人的天性,可以定义景观已经包容了生态的理念,就像也可以定义园林涵盖了大地规划一样,但是广大青年、干部和老百姓怎样理解又是另一回事。园林不是少数专家书斋里的研究对象,而是关系大众的普及事务,我认为这类事物的术语标准应顾及群众的理解,硬性规定是没有用的。

  园林是什么?从汉字字面上看,它是“园林”的集合;从历史上看,它是园池(园池)、园亭(园亭)、园山(园山)、林亭、亭台等众多词汇的最终代称[4]。显然,光是一圈篱笆围起一块种花种菜的园子是不够的,加上园林建筑、山水、工程构筑物和园林植物等才可称为园林。为什么一定要加上这些东西?因为除了眼睛看以外,我们的祖先需要的是一个生活条件美好的实际生活境域,包括夏凉、冬暖、遮雨、透气、避风、向阳等,使我们不但看起景来眼睛舒服,而且我们赏景时所处地方(赏景点)的各种环境也舒服宜人,同时又具有文化意识和生活的功能。

  其实外国人本来对此并不糊涂,我手边有一部书: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风景,诗化般的园艺,为人类再造乐园》(原书名是ThePoeticsofGardens,园之诗,由麻省理工出版,不知书名为何作如此翻译),作者是Charles.W.Moore,他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人们造园是为了创造环境,改善生活,包括呼吸、饮食、繁殖、躲避风雨、利用声音和气味等方面。但是西方喜欢将事物分拆得七零八碎,使得他所举的例子难免有顾此失彼的感觉。例如他将拙政园的总图拆分为山水、种植、建筑物3张系统图,我就不明白这样的拆分有多大用处,难道从这样的图纸中能够了解为什么进门的假山与池塘之间有一大块平地,为什么某个建筑叫荷风四面亭,为什么某个地方栽了几棵枇杷吗?本来一个园林空间是由地形、建筑、树木等围合形成的,把它们拆解成3张图,又怎样从图纸上理解空间的形态、尺度、肌理、虚实呢?这也说明所谓千层饼方法(单纯的分析和叠加的方法)天生具有致命性弱点——缺乏有机的总体性。

  读一读《园冶》,你会发现:我们祖先造园时,不是先拿来一张平面图,而是先去实地踏勘,叫做“相地”。第二步仍不是在平面上做文章,而是在现实空间中发挥想象:何处可高?何处可低?何处可凭?何处可借?宜亭则亭,宜榭则榭,叫做“立基”。第三步还不是回家画平面图,而是在现场走来走去,观察着,思量着,如何步移景异,如何互为因借,如何起承转合,如何组织旷奥变化。厅堂、掇山、铺地、栽花、种树、题词、作赋等事项则贯穿其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思量到最后,才回家画一个平面图,称之为“地图”,计成还说:“式地图者鲜矣”。由此可见,古人始终是在一个三度空间中,以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身份筹谋策划一个园林,他决不会为了平面的构图而牺牲游人的舒适,他所构想的情和景犹如身临其境。

  所以,中国园林的创作路线和方法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表现之一是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表现之二是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了;表现之三是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如果说在西方文化面前,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有不少的缺点,一度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话,中国园林文化却是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真正的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根本原因。

  当然,计成所讲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我想,这种创作路线和方法本质上没有理由不适应现代社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评价、规划国土上精华部分的风景名胜资源开始,从而对自然文化遗产的规划管理切入大地景观规划,并且有着长足发展,使专业领域有了新的拓展。中国人应当树立起若干年以后引领世界风景园林的信心。

  当我们用95%以上的时间坐在设计室里构想和表现时,可以把优美的缓坡改造成大规模的平台和阶梯,也可以在南方地区的道路两旁种上芦苇和野草,全然不顾太阳会不会把游人烤焦。我们的许多广场白天空无一人,据说是为了景观的需要。当有人指出一些设计没有以人为本时,他们被告知,这种想法太老土,因为时髦的提法是景观和生态,在这个理念框架下,人们应以服从眼球或其他生物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福祉为荣。

  老实说,所谓现代设计,讲究的是灵感和才华。有了这两个条件加上好老师的引导,学起来并不困难,这是我们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系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在“中国园林滕头杯”和“广东园林文塔杯”设计竞赛中都能获得优异成绩的奥秘之一。但是个人的灵感和才华并不等于人类的福祉,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近来我们正在思考如何扭转学生把表现技巧看作高于一切而忽视扎实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积累的不良倾向。

  中国园林创作方法的学习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一般仅仅经过4年本科学习的年轻人是难以做到的,不知这是否也是现代年轻人不愿走这条路的原因之一,从而风起云涌似地追随西方快餐式(文雅点说叫作时尚)文化的创作路线园林一词的弱点

  结束以后,中国出现了一阵园林教育热,本科园林类的专业一下子发展到15个左右。1998年以后又有一个起飞,最新的统计已经达到80个左右,农林院校(现在共约40所)几乎都有了园林专业,其中一些农学院将园艺系和林学系合并称之为园林系,我们可以猜想到这样的学校,其规划设计的教学力量是如何了。大概为了避免混淆,北林的园林系曾一度改名为城市园林系。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园艺。在西方很明确:园艺horticulture与艺园gardening是同源的。词根horti-源于古拉丁语的hortus-,这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在城郊分给公民的小块地产的名称。罗马公民们可以各自将这些地围起来,种些蔬菜、果树、花草。词根的另一部分-culture本意是对土地进行耕作,后衍生出文化、人造等意。英文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其拉丁词根agri-的意思等于英语的land,即大块土地,所以农业是对大地的耕作,而园艺是对小块地的耕作。

  后来,以经济产出为目的的蔬菜果树和花卉的种植技艺——园艺与以赏心悦目为目的的艺园分家了,后者与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在中国,园林建设几乎一直是一种营建学(architecture),汉代苑囿建造是由“匠作大将”(皇家工程总管)掌管;明代计成的造园专著《园冶》一书也几乎不谈园艺种植技术。

  一般的人(包括老板,也包括记者,当然也包括许多领导和百姓)分不清园林和园艺,甚至将“园艺”理解为“园林艺术”。′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行也许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我的学生曾告诉我,在求职竞争时,曾遇到园艺系学生公开说:我是学园林艺术的,他(指园林专业的学生)是学林的。

  所以,单纯的园林一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如果硬要将园林一词与landscapearchitecture相对应,实在是很难说服大众。

  由于历史发展难免具有难隐之痛,原中国建筑学会下的二级学会中国园林学会演变成一级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但又延续中国园林学会的翻译,用园林和LA(landscapearchitecture)对应。这个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讨论,还是将landscapearchitecture翻译成园林学。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缺乏预见的动作,至今已经带来了不少麻烦,而且在设计界很难听到有人赞成这种做法。但无论如何,这比起随意地把landscapegardening翻译成风景园林,把landscapearchitecture翻译成景观设计[5],从而给学科、特别是青年一代带来不好的影响来说,还是好得多。

  英语landscapegardening是指与规整式园林相对的风景式园林,根本不是我国现在使用的风景园林的概念。1933年章君瑜先生的《花卉园艺学》把landscapegardening翻译成风致园艺。解放后我们已经基本不用landscapegardening这个词了,所以广大青年不知道这个词的本意。把landscapegardening翻译成风景园林的后果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定义被偷换成农业时代的落伍观念,而一般中国人把风景园林看作是园林风景(区)的观念又被蔑视成一种外行!

  现代大众传播学不再轻视大众的理念,实际上作为国家层次上的行政主管部门也分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两大块,那么把这样的一个行业或学科称之为风景园林,在已有的汉语词汇内还是可行的。就当前的情况讲,这个词的主要缺点一是风景和园林有某种含义上的重复;二是外延偏小,实践中甚至还没有达到计成的“妄欲……使大地焕然改观”(《园冶·题词》)的高度;三是给人一种不大善于硬质景观设计的印象;这些就是我过去不太赞成用这个词的原因,但又觉得比起单纯的园林一词,它至少能够拉开与园艺和林业的距离。现在我想,我们国家已经有了风景园林学会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制度,如果再加上注册风景园林师制度,长期执行下去,这些问题会得到根本解决。

  风景园林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它的综合性。与风景园林相比,观赏园艺失却了空间,景观设计失却了生命,环境艺术失却了科学,城市森林失却了文化,国土规划失却了艺术。如果说观赏园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国土规划等是交响乐队的各种演奏员(这就是说他们都有存在的理由),风景园林应该是乐队指挥。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本由北农大的园艺系和清华的营建系合办来创始,在世界的LA教育史上也是一个非凡的创举,但由于后来盲目跟随前苏联的教育体制而被破坏,甚为可惜,这也是一个教训。今天,当我们又一次面临以洋人的一套来取代中国的优秀风景园林文化之时,当引以为鉴。综合性的东西最后还是要靠综合性的方法来处理,所以东方善于综合性思考的传统在处理风景园林之类的问题上必将最终占有优势。

  概括来说,风景园林是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境域的一个行业和一门学科。

  鉴于中国风景园林的优越性,我们不必硬要把它与landscapearchitecture完全对应(如果西方真是要坚持它的分裂式思维方式的话),我们就是要在不排斥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坚持高举风景园林的大旗,走自己的路。

  无怪乎学界内不少老先生坚决主张采用园林而不采用景观一词,看来还是颇有道理。景观这个词过于强调视觉,容易忽视功能、社会以及人的其他感觉,由此已经带来了不少偏差。

  (1)采用中国自己的风景园林作为这个行业与学科的名称,群众也不容易产生错误理解。我们可以声明,风景园林相当于landscapearchitecture,类似风景名胜区和nationalpark的关系。

  (2)landscapearchitecture作为国外的一个行当,在学术上还是准确地翻译为风景(或地景、景园)营建为好,简化为造景或理景大致上也行。学术上的准确性是避免以后出现不必要麻烦的重要基础。

  (3)园林作为一个事物,特别是作为具有浓厚中国传统特色和无数优点的事物,名称肯定应该保留下去。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生态风景园林绿化建设工作进度不断加快,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之下,城市建设进度持续加快。在社会环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也随之提升,这也间接推动了城市绿化建设工作进度。目前来看,生态风景园林建设项目已经向着庞大、资源投入不断增多的趋势发展,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有效提高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水平,并提高综合效益的价值更加突出。对此,探讨生态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和养护技术具有显著实践性价值。

  生态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属于工程项目当中的一个特殊性分类,生态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建筑领域,还涉及到生物学、社会学以及人文学等不同的学科。生态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项目的具体特征在于5个方面:(1)施工管理中的生命性特色突出,养护时间比较长,并且需要养护一定时段才可以达到预计的效果;(2)生态风景园林施工企业属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主体[1];(3)施工项目本身带有固定、多样、体积庞大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征;(4)施工范围涉及工程承包合同界定,相对于普通建筑项目而言涉及面更多;(5)施工部门的施工任务属于建筑项目范畴。整体来看,生态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相对于普通建筑工程而言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其中相似性主要是在于施工都需要基于图纸进行,而差异性则是施工中涉及到生态植被,对于生态的影响更加明显。另外,生态风景园林工程相对于普通工程而言,不仅需要做好基础性施工管理工作,对于其中植被、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对此,对于生态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养护技术而言,也应当基于工程特殊性进行适当改进与创新。

  2.1做好基础组织管理工作。对于生态风景园林工程而言,施工管理原则主要在于权责一致、命令一致、精干与高效、内部相互协调。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风景园林工程,做好相应的管理。对于小型的生态风景园林工程而言,可以应用直线形式的组织体系,借助从上到下的组织形式落实垂直化的管理,并实现统一性的指挥。因为企业本身之下可以设立分公司,此时可以借助分公司来担任项目经理,并完成施工队的组建。但是这一种组织形式只能够应用在小型工程,其优势主要在于项目部比较稳定,在任务下达之后可以及时反馈,整体工作效率较高,协调性理想[2]。其次是针对中大型的生态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应当应用矩阵制度体系,从企业内部以抽调方式选取专业人员并构建相应的管理组织结构,促使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的职能人员可以有效结合。这一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不同的专业人员可以直接参与到项目部当中,从而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以集思广益的方式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矩阵当中的不同人员可以获得双重领导的管理以及指挥,但是仍然需要以项目经理的管理指挥作为核心,从而保障施工任务的顺利实施。2.2做好施工期间的全面性管理工作。在施工之前需要做好全面性准备工作。生态风景园林建设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型建设工作,其需要考虑各种植物的习性、地理环境以及气象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施工开始之前需要让所有的施工人员了解施工图纸,并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保障整体施工质量[3];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相关施工人员对不同类型植被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可以根据图纸完成相关施工任务。针对不同的植物需要掌握植物的习性特征,并按照植物的种植流程以及种植期间需要注意的细节改进种植方式,确保植物的存活效果。在生态风景园林设计期间,需要注重不同烈性植物之间的生长融合性特征,规避在一个区域中栽种存在相互克制的植物。生态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必须确保生态环境的适宜性,在施工之前需要做好地质、水源以及其后环境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缺陷或不足做出施工中的改善,如施工中水源较少或者是灰尘较大,此时便需要在施工同时洒水;在施工管理工作中,需要落实施工管理现场制度体系的建设,针对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技术以及进度等做好相应的管理与控制,尽可能保障生态风景园林工程可以按照要求竣工[4]。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方式、进度的针对性调整,确保施工现状可以满足生态风景园林工程的质量与计划水平。进一步强化施工技术管理的综合水平,及时构建管理指标,保障施工综合水平。

  在施工完成后需要及时做好养护方案的设计,根据施工图纸以及竣工的实际情况明确养护的重点、难点。生态风景园林工程项目施工后期必须提高养护工作水平,合理的养护是保障植被存活率的关键,还能够促使植被更好地生长。按照设计的要求做好养护方式的落实,提高植被生长质量的同时提高生态风景园林美观度[4]。在生态风景园林绿化工程中,必须保障养护管理技术的合理性。目前来看,养护管理技术的重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遵循树势平衡原则。在植被养护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好对树木上、下部分的平衡处理,尽可能保障树下的根系吸收的养分可以和树上消耗的营养保持平衡,同时对树木移栽过程中,因为会涉及到根系损伤的问题,所以在移植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对树木部分进行裁剪,预防因为根系无法供应上部分养分而导致的树势失衡,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所以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树势平衡这一基础原理[5];(2)采用适宜的移植规划。在养护管理植被期间,需要尽可能保障树种的合理性。因为一般所选的移植树种都是生命力比较顽强的树种,所以在栽培过程中需要确保树木的来源充足性,同时在类型方面尽可能保持多样化选择,调运部分周期比较短的树种,这一措施是保障植被在移栽之后顺利成活的关键;(3)合理修剪,降低树木水分丢失。在修剪过程中先是对枯枝进行修建,假设是常青树,则需要做好大体骨架的保留。如果是落叶树,则需要做好重裁,保留一级骨架主干枝,同时做好养分的管理工作,在保障植被修建质量的同时,确保其充分吸收养分与水分。

  综上所述,做好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以及养护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提高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综合效益的关键。和其他的建设工程项目相比,生态风景园林施工项目虽然具备独特特征,但是根本上仍然需要应用行之有效的施工管理、养护管理措施。只有在注重专业管理水平以及突出科学化管理手段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规避和控制工程管理的相关问题,从而规避施工效益不足的现象,提高整个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综合效益,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李斌.风景园林绿化中的大树移栽及养护管理技术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9,31(6):73.

  社会的进步,也使得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时也适时地加大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风景园林是人们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形式,不但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休憩场所,同时也使得人们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的充实、丰富。因此,将低碳、环保的理念合理的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之中,不但可以提高人们整体的生活品质,还能使整个园林的设计变得更加的合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

  1.1能够更好的改变环境品质,加大园林的碳储备。树木不但具备防风固沙的重要价值,更是天然的氧吧,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同的树种地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也有着一定的差别。阔叶类树木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往往要高于其它类的树木,而且在植物各个生产周期中,吸收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将这些因素合理地纳入到整体的设计规划范围之内,使整个园林既具有实际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碳储备能力。在低碳园林景观的设计期间,要从全局设计的眼光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对实际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植物的功能性进行合理分析,将低碳的理念完美的融入到低碳园林的设计之中,使整个设计变得更加合理化。1.2可以更好解决建设期间的能源浪费。在整个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风景园林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重要工作。在传统风景园林建设期间,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如园林树种温度气候条件不适应,导致树木死亡的现象;水资源利用上未能合理的进行调配等、照明设备应用设置上等一系列问题。应用低碳园林设计的理念,根据对园林建设的地区、树木的生长习性、树种的运送距离等诸多因素进行考虑,不但可以减少运输途中的碳排放,还能使材料的应用变得更加的合理;应用可再生的能源对进行照明设备的应用,如:太阳能电灯。应用低碳材料作为园林工程建设的主要材质。1.3针对材料进行低碳环保性能分析。在传统园林设计进行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建筑工程中应用的钢筋、水泥、木料,而且这些材料在备料时,经常会出现多储备的现象。造成工程建设结束后,还要应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移除,不但造成了材料的浪费,也使得整个环境受到了一些影响。应用低碳的理念进行园林设计,从材料的源头作为考虑的重点,选择可以多次重复应用的材质作为园林建设的主要材料。不但可以加强材料的整体使用的效率,同时也能使整个工程的建设变得更加的节能环保,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将使用过的材料进行重新构建组合,更符合于整个园林的整体建设风格。

  2.1加大园林作业期间碳排放的控制。众所周知,园林景观在进行正常建设的期间,需要适时加大园林作业期间的能源应用。在建设期间机械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低碳节能的因素。如:多数机械为燃油机械,在使用期间会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工程管理人员组织不善,使得机械使用造成严重的拥堵现象,影响工程的建设进度。2.2降低碳足迹应用的频率。在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期间,各个工序都会看到碳足迹应用。如汽车与工程机械的使用,取暖的主要方式、食物等等。所以,在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之前,要对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的形式,降低碳足迹应用的频率,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能源应用更加合理,让整个园林的生态环境更好的提升人们的品质生活。2.3选择低碳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要想使低碳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得到更好的应用,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之初,就要对风景园林的建设材料进行碳成本测算。材料在运送至景观园林建设工地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汽车尾气,直接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2.4减少维护期间的成本投入力度。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就要将维护的成本考虑在内。利用低碳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根据树木的生产周期,形态,运行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大碳排放的控制力度,使维护期间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区间之内。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低碳风景园林设计营造的功能特征探讨分析,认识到低碳风景园林设计功能及主要特点,制定低碳风景园林建设营造的有效策略:加大园林作业期间碳排放的控制;降低碳足迹应用的频率;选择低碳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减少维护期间的成本投入力度,相信在专业设计人员科学策略的应用之下,整个风景园林的设计会更加的科学合理,也能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城市建设事业。

  [1]牟天宇,陈奕宏.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分析[J].现代园艺,2016(22):82.

  [2]应鹏.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7):88.

  本刊2004第五期登载了作者关于“《景观设计:职业学科与教育》导读”的文字,表达了对景观设计学科的理解和希望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能得到更健康发展的强烈愿望,更蒙本刊同时发表了恩师陈有民、孙晓祥等教授和倍受学生敬仰的多位园林届老前辈李嘉乐、王秉洛、刘嘉麒先生的批正意见和谆谆教导,其中争议多于认同。作为晚辈,感激涕零,恍惚回到当年学生时代,如沐甘瀮。作为一个愿在课堂上提问题的玩皮学生,尚希望就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讨论,望前辈和同行切勿因此而误认为学生对老师和前辈的不敬,实则希望前辈们所开创和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园林事业能有更光辉的前程。

  考查本次及以往相关争议(也有认同),我将明确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必须声明,由于专家们的观点本身也存在分歧,所以以下讨论是针对持有相应观点者,不是针对所有人士的):

  客观上“风景园林”的职业范围远不如国际LA,主观上和社会认同及中国文化语境上将“风景园林”局限在审美意义上的“景致”或“景物”,是中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不能等同于LA的根本所在;也是风景园林师不能等同于国际意义上的Landscapearchitect的根本所在。

  1.1皇帝新衣:自认为国内“风景园林”的职业范围等同于、而客观上却远不如国际LA

  多位前辈学者都强调,目前国内的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专业在实质内容上与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LA是对等的,内容上没有实质的差别,因而,包括本作者在内的一些人用“景观设计”来代替园林或风景园林,纯属对国内行情不了解,甚至有扰乱视听之嫌。果如是,则大快亦哉!然而,只要对国内外的专业实践和学科及教学课程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早已与国际接轨”的、风景园林即国际LA的自我陶醉,却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样,将使面临空前发展机遇的中国LA专业在无尚的自我优越感中坐失良机。

  比如,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整体规划设计,在美国是LA(景观设计)的一个主要业务,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在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一些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和景观设计师如SWA(由前哈佛大学的两位景观设计学系主任HideoSasaki和PeterWalk创办),Sasaki(由HideoSasaki创办),EDAW(由GarrettEckbo等创办),WMRT(由Wallace和McHarg等创办)等都以擅长设计新城镇和新开发区而著称。更早的设计事务所也在美国的新城镇设计中起领导作用,如美国的最早的高尚新区、芝家哥郊区的Riverside就是由Olmsted主持设计的。由SWA规划设计的大型社区加州Irvine的Woodbridge等,都是其中千万个由景观设计师主导设计的社区和新区典范。在中国当今如此大规模和如火如荼的新城镇、新区开发建设中,斗胆试问,有多少以中国风景园林设计院在这样的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总体设计中(不仅仅是园林绿地设计)发挥过类似的作用?这样的综合型设计实践还包括北京的两大最有影响的城市建设工程:中关村的多个科技园(生命科学园,软件园boyu博鱼官方网站,丰台科技园等)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非森林公园)。规划部门和开发商都明白,为什么在做这样的规划设计国际邀请赛时,多用景观规划设计,而不用“风景园林”?扪心自问,我们能将自己的风景园林等同与国际意义上的LA吗?

  或曰,我们有能力,但人家没有邀请我们去参与。果如此,正说明了在类似新城镇的规划领域,国内的“风景园林”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得社会的认同。当然,国际上的LA还包括更广泛的领域(见俞孔坚,李迪华,2003)。因此中国的“风景园林”不能等同与国际LA。

  客观上中国的园林或风景园林不能等同于美国的景观设计(LA),是因为我们的许多风景园林学专家主观上就没有把Landscape的整体和全部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工作对象。在这一点上本人与这些学者有根本分歧。在众多的学者中,刘家麒先生的观点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如果刘先生所言反映其观点的话):“俞孔坚教授认为景观有风景、地学和生态系统三种概念(俞孔坚,1998)。如果认真分析:地学的景观,是真正的景观概念;生态系统的景观,即景观生态学,是地学和生态学的边缘学科,Landscapearchitecture虽然有一部分工作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但LA到底还不是景观生态学;到目前为止,LA学科的研究内容和业务领域还属于风景范畴(刘家麒,2004)。”刘先生的这一观点早在2002年《城市规划》上刊登的另一位先生的一篇辩论文章中已有更明确的概括:“风景园林规划是指人居环境中的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规划”(姚亦锋,2002)。当时本人不以为然,未做更多反驳。但既然象刘先生这样的前辈都普遍持有同样看法,甚至已被人们当作园林基本术语的标准解释来对待(见李金路,王磐岩,2004):即把风景园林实践活动的对象—景观,理解为审美活动的对象,把园林学科中所说的景观理解为审美意义上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我因此觉得有必要做些讨论,主要澄清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如果把风景园林实践活动理解为审美活动,而不是将风景园林等同于国际的LA,我本人没有意见;因为,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前,LA的前身,即LandscapeGardening(风景造园,或风景园林,如果说园林等同与造园的话),或更早期的造园(Gardening),确实就是以审美、娱乐为主要目的物质空间营造。本质上是农业时代贵族们的休闲娱乐空间,它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是唯美论的,关于这一点,作者早在1998年就有专文论述(俞孔坚,1998)。因此我们的园林史学家把中国的园林起源推溯到苑囿,即皇帝们的最早休闲娱乐场所,这也就顺理成章的了。问题在于这些学者将一个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风景园林”,等同或翻译成在国际上早已不是唯审美论的LA,那就不敢苟同了。

  第二,如果先生们强调把Landscape翻译成风景,把LA翻译成“风景园林”,我本来也没有意见。但是,同样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的许多先生们偏偏又要取风景的景色和审美意义,而我们的业外人士和全社会又偏偏认同于风景园林的审美意义。这就使“风景园林”无论从先生们的主观愿望上,还是在中国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的文化语境下,只能被理解为审美活动了(不管先生们主观上是否承认,但中国的文化语境是不可逃避的),甚至被业外人士等同于街头巷尾的绿化美化和后花园、广场上之花草园艺之能事。最多也只是城市绿地系统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而已,反正难以超越“风景园林部门”管理的范畴。如果认定风景园林就是LA,那这显然是与国际本专业的认同大相径庭,这种画地为牢的所谓LA专业认识,也是笔者所不能认同的。

  在我看来,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在业内人士的手中就像一捧干沙,被攒的紧紧的,深怕漏失,而事实上,它正在流失,于是人们就越攒越紧,结果是流失更快,最终恐怕连老本的“园林艺术”也将不幸漏失。

  我敬重那些把中国园林艺术发扬光大、并从事设计实践的人们。如果不把“园林”或“风景”混同于现代意义上的Landscape,我完全同意许多专家的意见,即:“园林归根到底是营造风景的艺术”(金柏苓,2004),因为,正如金先生所说:“人们不会真的用生态、生物多样性或环保的科学标准或科技的先进性来衡量园林”(金柏苓,2004)。然而,必须要说明的是,现代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中,人们真的用生态、生物多样性或环保的科学标准或科技的先进性来衡量景观,而不是它的形式。如果对国际的LA学科的这一点都不明白,而硬要将LA混同于国内的园林或风景园林,那么我们所有的讨论将失去基础,只能说明我们陶醉于“国粹”太深了,对中国当前面临的严重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太漠视了、离我们时代的需要相距太远了、对现代城市化过程赐于我们专业发展的机遇太无动于衷了。这正是“园林”或“风景园林”归根到底不能等同于LA之所在。

  早在1950年代的美国,面对当时与当今中国同样的学科争论,已故景观设计泰斗佐佐木(HideoSasaki)就曾告诫景观设计学界:“要么致力于人居环境的改善这一重要领域,要么就做些装点门面的皮毛琐事。”在这里,我愿意用同样的热切与由衷的期望告诫我的同志们:要么陶醉于小桥流水和风景、景物的“艺术”,要么勇敢地承担起设计和协调中国人地生态关系的重任,再造安全、健康的秀美山川。

  谁都承认中国有着最优秀和独特的风景园林艺术传统。但是,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祖先预先编制了程序,来解决现在中国所面临的如此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没有多少人会否定“天人合一”的“审美”志趣的高尚和小桥流水造园艺术的精湛,但是当这种精湛的艺术被用于茫茫祖国大地时,能使我们的千万条江河变得更清更美、能使我们的千万倾土地变的更安全健康和秀美吗?不能!如果承认“园林学科已从传统园林、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向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同时,认为,“大地景物规划远不止风景名胜区规划一项”(刘家麒,2004);如果承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风景园林、甚至是园林的一个根本宗旨(当然也是LA的根本宗旨),那么,解决人地关系的问题又怎就一个“美”字了的?又怎能是“艺术”了得?而没有国土生态的安全、没有区域和城市及社区等尺度上的土地的合理规划布局和利用,“美”又从何而来?既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早以用景观的概念来描述和研究“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所构成的整体”(俞孔坚,李迪华,2003,P。6),作为应用的科学和艺术,风景园林设计师为什么非要将一个完整的Landscape限制在“景色”“景物”“风景”之类的表象层面上?

  悲呼,当今风景园林的职业范围(停留在景观的审美意义上)甚至还不如四十多年前,程世抚前辈刚到北京时从事的专业范围,在当时程前辈的眼中和实践中,城市规划仍然是“风景园林师”的一个本职工作(见周干峙,1998)。事实上在美国的LA发展史中,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和设计(CityPlanning)本来、也一直就是LA专业的一个主要职业范围。在美国的设计学科中,是先有LA,再有UrbanPlanning(见俞孔坚,1998)。而LA与后来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分野在于,后者走向了更偏向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都市计划。

  更进一步讲,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McHarg的《DesignwithNature》(1969)为代表的(景观)生态规划,早已赋予LA学科从拯救城市走向拯救人类、拯救大地的历史使命。你家后花园的月季花死了管我什么事!正如McHarg所说:“不要问我你家花园的事情,也不要问我你那区区花草或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我们是来告诉你世界存在之道的,我们是来告诉你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动的”(见Miller和Pardal,1992,P30)。从这一点来说,孙晓祥先生的观点,即“大地规划”(孙晓祥,2004)是完全正确的。但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LA并不排斥Gardening,造园的内容仍然是LA的一部分知识。哈佛大学的LA系里照样有人研究花园,美国的LA设计师中也仍旧有以花园设计为职业的(关于这一点与孙先生的观点稍有不同之处)。LA的出现并没有使传统的园林造园和风景造园职业消失,世界各地也都有Garden(花园)或Gardening(造园)杂志。正如现代医学并没有令中国悠久的藏医和中医消失一样。

  1.4行政管理行业混同专业及学科:缺乏对LA的核心内容——“设计”的认识

  学科的发展和专业化使LA成为一门以规划设计为核心的科学和艺术。LA决不应该是一个由政府行政管理条块分割下的一个行业,而是学科和职业的专门化和社会化的分工,其核心内容是设计。

  诚如李嘉乐先生所言,风景园林建设不仅需要规划、设计,还需要施工、养护、植物培育等各个环节,本来就没有贵贱之分(2004)。正如建筑行业需要由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建造师和施工企业等等一样,本人所提倡的景观设计也并不是排斥包括施工、养护、植物培育在内的其他学科和专业。但LA是一个以设计为核心的学科和职业,不是一个行政管理意义上的“行业”,更不是一个大大杂烩。要理解这一点,必须了解LA产生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大工业和社会化。

  作为一种职业,Landscapearchitect是以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和职业的专业化为基础的。农业时代的知识分子是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是画家又是设计师和规划师,同时是风水先生,还是个法官。园林“师”和建筑“师”仅仅是匠人。这是因为农业时代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通才可以掌握。现代西方科学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带来的对专业化技术的需求,要求有职业化的人才来适应。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下半叶,便出现了大规模的职业化运动,注册建筑师,会计师,律师等职

  业纷纷出现,因此也有了注册景观设计师的运动。景观设计师不是建造师,当然也不是园艺师。这些“师”自然都会有人去做、去注册,而且,中国已经开始进行注册建造师的工作。职业建造师和职业预算师都同样值得尊重。

  当然,强调LA学科的“设计”核心,决不是“画图”意义上的,设计也有大量相关的科学研究、理论方法、实验,等等。

  美国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是专门对应与LA的,相反,注册景观设计师是由民间的专业协会管理的。LA专业人员就职于任何一个与土地和景观相关的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包括国土、森林、环境保护、土壤、流域、国家公园以及各类私人企业,特别是设计事务所。关于这一点,我完全赞同孙晓祥教授的观点:“中国当前,在政府体制中,建设部城建司下设风景处和园林处,各地省市都有相应机构,我们的学会是风景园林学会。所以中国只能称为风景园林学(孙晓祥,2004)”。如果这样,那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悲哀。殊不知,这是一种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极其落后的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已经迫近。这种狭隘的行业和学科意识,是风景园林甚至不能涉足城市规划和更广阔的土地,因为那是属于另一个司(局)、部门管理的范畴。难道国土部门、农业部门管理的土地就不属于LandscapeArchitect的设计对象了吗?

  景观设计学(LA)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景观设计学是要解决问题的,什么问题?“一切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及户外空间的问题”(西蒙兹,2000)。其实,观点很明确:摆在我们面前的可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不要把“风景园林”混同与LA,安心做“风景审美”和“园林艺术”;要么大胆、坦诚地走出现行学科内容、职业范围和教育体系的束缚进行全面深刻的革新,其中包括改变“风景园林”目前的社会认同局面。相比较而言,如果接受前者,意味着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师兄师姐们会容易些,但留给我们的后代的发展空间则是不堪启齿的“园林艺术”的犄角旮旯;如果接受后者,意味着要改变“风景园林”的称谓,同时对学科内容、特别是教育,要进行洗心革面。

  为了论证“园林学”就是LA,有多位学者追溯了LA的发展与传统园林的渊源关系(王晓俊,2002;李嘉乐,2002;朱有介,1985)。这种渊源关系谁都不能否认。但如果就此而得出LA就应该称园林学,或风景园林,那就毫无道理了。如果按此逻辑,西方的相应名称就应该一直保持Gardening,为何又先后出现了Landscapegardening和Landscapearchitecture?道理很明白,因为以花园的营造为核心的Gardening,显然没法表达以英国自然式风景营造为核心特征的Landscapegardening的内容,同样,Landscapegardening也没有能够充分表达以土地的综合规划设计为核心的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内容。任何一门现代学科都可以在古希腊和罗马的哲人那里找到源头,也可以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实践中找到源头。人们甚至把易经和八卦当作现代二进制和计算机技术的源头,当然也是现代预测学的源头。但除了算命先生外,谁又会同意把预测学等同于基于八卦推算的占卜?

  我们可以说,园林和风景园林(Gardening和Landscapegardening)、甚至园艺是LA(景观设计学)的重要前身或始祖之一,但决不能等同于或包括了现代意义上的LA。(主要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园林不能包含(关于土地或景观的完整意义上的)LA。所谓土地或景观的完整意义至少包括:景观作为风景的视觉审美意义、景观作为人类生活其中的境栖居地的含义、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含义、和景观作为符号的意义、当然也包括景观作为“神”的含义(俞孔坚,2002;2004)。

  顺便说一句,孙先生对我关于“天地-人-神”的理念的批评是在没有完全了解学生所云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此略做解释,再请先生斧正boyu博鱼官方网站。我所倡导的神是“土地之神”的含义,是人对于土地的寄托与信赖,也包含是对土地的敬畏之意,而这也正是“神”的本质。对待土地的傲慢和不敬是带来当今中国人地关系危机的主要根源。这一点科学是不能解决的,至少在当代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回到土地,找回对土地的敬畏,重建关于土地的伦理。

  理解一个词汇需要考察其语境,或“上下文”(context),理解一个学科的名称,更应该如此。

  有学者发现目前所有字典中找不到“景观设计”的注解,而强调字典上说:Landscape就是风景(且不说还有其它含义),因而强调Landscapearchitecture就是风景园林,这是违背基本常识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的。先有实践和客观存在,才会有语言和意识,这是基本常识。如果一个蓬勃发展的专业,要从先于时代、老于我们的专业实践的词典定义中找名称,那这个学科的落后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字典能告诉现代学科发展和名称的话,我们岂不永远生活在甲骨文的时代?是社会实践的不断进步、是学科的发展丰富了词典的条目和内容,而不是反过来。细胞、计算机、信息等等词汇,都不曾在词典中出现,首先是科学技术和专业人员,而非字典编辑家发明了这些词汇。必须认识到,所有的字典关于Landscape和Landscapearchitecture的解释,肯定是落后于Landscape学科本身的发展的。因而,字典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

  有多位学者试图从大百科全书(园林、建筑卷)来说明,园林名称不能变,风景园林名称不能变。大有“祖宗之法不能变”的含义。殊不知,“风景园林”也是前辈孙晓祥等人所提出对园林的改变。又有学者嫌学科名称变得太快,而强调慢慢变。可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深刻体会一下中国在过去五十年的时间内,人口翻到了三倍,而城市化程度将从过去近十年内的百分之十几,猛增到今后近十年内的百分之六十五,这是一个三千年一回的巨变,难道谁还会说我们的学科变得太快了吗?不,是变得太慢了,以至于我们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没能适应中国社会大发展的需要、也没能适应中国人地关系巨变的需要。

  一个合情合理的、也是社会所能理解的中西文对译关系是(不否认专家的异议,但这里强调普遍的社会认同):

  Landscapegardening——风景园林,风景造园(动名词,含营造之意)

  而在美国,用Landscapearchitecture替代Landscapegardening的时代,正是一个大工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如果说在Olmsted时代的Landscape概念尚保留较多的田园牧场的英国浪漫主义情调的化,到了McHarg时代,则更多的是现代主义、科学理性主义和生态学及环境运动主导下的人类生存空间的设计。这里的Landscape当然不仅仅是自然风景,而应回到景观的完整含义,包括作为风景、人类栖居地和场所,生态系统等(俞孔坚,2002)。这种演变过程,孙晓祥教授和本人都有过较系统的论述,此处不再展开(孙晓祥,2002;俞孔坚,1998;)。

  必须认识到,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个学科(不是个具体的动名词),“architecture”原义是建筑学,本质含义是组织和结构,即设计的含义,与Landscape结合成词组,当然就不能译成“景观建筑”。正如Computerarchitecture是指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一样,Landscapearchitecture是指景观的体系结构的设计,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的空间结构关系和功能的布局。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关与它的来历,本人已在其他论文中阐述(俞孔坚,2004)。而Landscapegardening和Gardening都仅仅是一种技艺和实践,是动名词,都以-ing作尾。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绍增先生(2004)提出的用“景观营造”,来对译LA也是不妥的(2004)。因为:第一,景观营造显然没能涵盖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等含义,而这是不是现代LA的一个重要组成;第二,景观营造(Landscaping)之于Landscape,正如造园(Gardening)之于Garden,都没有摆脱作为一种动名词的技艺和动作之感。而且,Landscaping在英语国家中等同于房前屋后的园艺美化,在中文和英文语境下,都无法等同与LA所涵盖的广泛内容;第三,LA强调的是职业化的设计,而非建造和园艺。关于这一点,上文已有论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Landscapearchitecture和“风景园林”的争论,实际上在名称和内容两个层面上展开,与之相应,解决之道也须针对两种情景提出:

  情景A:如果将“风景园林”等同于LA,则必须设法改变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内容,同时设法改变国民对“风景园林”局限于“风景审美”意义的认同。

  情景B:如果保持“风景园林”的审美意义和目前的专业范围,则必须有新的名词与LA对应,它将同时包含“园林”和“风景园林”作为祖始学科的含义。一个现实的名称是景观设计学,而未来更科学的名称是“土地设计学”。

  2.1一厢情愿:推翻中文语汇的约定俗成,冲破“园林”围墙,捣碎风景的审美界定,强迫社会接受LA即风景园林的解释

  关于情景A的解决之道,实际上是非常难以走通的。我们自以为我们已经把园林或风景园林扩大到大地景观,这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裳罢了。关于这一点,王绍增教授有过精辟的论述(王绍增,2004)。连的“大地园林化”的号召都没能改变普通大众将“风景园林”认同于种花种草之能事,我们的少数专业人员和教授们又怎能改变大众和城市决策者关于“风景园林”的认同。

  记得当年有我幸考上大学,却不知园林专业为何物的时候,可敬的中学班主任绘声绘色如此给我描述“园林就是那个有鲜花,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花园,是造花园的”。当时是农民,那天刚从稻田里除草回来,听到此翻描述,自然感觉无上奇妙,便头了此胎。试问,除了您们教研室的几个人也许还明白风景园林是怎么回事外,还有多少人对园林的理解超过我那位可敬的中学班主任?更有甚者,连业内的许多专家们都还在坚持和风景审美论、园林艺术论,又怎能令业外人士不能把我们“关在园林的围墙之内?”

  要改变目前风景园林的“种树、种草、美化环境”的形象,意味着必须推翻千百年来中文语汇的约定俗成。在设法改变目前风景园林教学大纲、专业内容的同时,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是推翻国民对“风景园林”词组的认同,即“风景审美”意义的认同。也就是从字典和小学课本开始,重新将风景及园林词组的内涵和外延拓展,把一个文学和日常审美意义上的描述词,变成科学意义上的词组。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2.2名称的历史发展观:LA的过去叫“园林”或“风景园林”,LA的现在叫“景观设计学”,LA的未来是“土地设计学”

  关于情景B的解决之道——改名称,是建立在对LA的内容和职业范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基础上的。一些业内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国际LA学科的发展已远远超出“审美”论,而将生态学的应用和土地的利用规划设计作为核心内容,关于这方面,本人非常敬佩李嘉乐和孙晓祥等先生的见地(见李嘉乐,2002;孙晓祥,2002)。学生与两位前辈的不同认识不是在内容上,而在于:如果意识到LA专业内容大大超越普遍认同的“风景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的情况下,是否还应该沿用“风景园林”来对等Landscapearchitecture的问题。我的观点是鲜明的,那就是革新也要洗面。

  生说得好:“其实,对于内涵改变了的事物赋予新的名称,比起坚持老名称要好的多……在事物发展变化很快的现代社会,传播一个新概念比等待一个老概念在人们心中慢慢改变要迅速和容易的多”(2004)。但这里必须要强调的前提是:当实质内容发展了的情况下。如果仅仅将现在意义上的“风景园林”改为“景观设计”,那是名不副实的,正如李嘉乐先生所言:“把劣质酒装到了名酒的瓶子里去卖,反把别人的线)

  针对目前中国的专业发展现状,一个合理的解决途径是保持“风景园林”的审美意义和目前的专业范围,同时必须有新的名词与Landscapearchitecture对应,它将同时包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含义和内容,而更重要的。

搜索